?
发布时间:2016-11-29 |
某媒体记者在采访时发现,一个普通养殖户被包装成“扶贫大户”:“近3年出栏商品鸡3万多只,产值近280万元”;“合作社示范+大户带动+贫困户参与”模式,发展贫困户、低保户等入社社员近50人。而养殖户周中全直言,广告是政府找人做出来的,都在“吹牛皮”,数字是虚的,材料是假的。
扶贫,本是雪中送炭之举,为的是解群众的燃眉之急,给贫困者更多的发展机会,为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。但是,弄虚作假的“数字扶贫”不仅没有让老百姓享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红利,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,还让群众目睹了政府工作的极端不负责任行为、欺上瞒下的不诚信行为。如此“数字扶贫”不仅会严重阻碍脱贫攻坚的进程,而且会踩踏社会公平的底线,损害政府形象。
说到底,“数字扶贫”是脱贫急躁症的病象。过去,党员干部虚报造假是为了争戴贫困地区帽子,以获取更多政策扶持。现在,“数字扶贫”则是想给自己捞政绩。长此以往,扶贫攻坚就会从“雪中送炭”变为“雪上加霜”,让“民心工程”成了“伤心工程”。
避免扶贫工作玩“数字游戏”,必须注重实地调研,广泛采集并充分利用大数据,进行科学的分析,严厉惩处扶贫工作中虚报脱贫数据的行为。要优化扶贫成效考核制度,将贫困状况的改善程度,而不是简单的脱贫数字作为干部考核的标准和依据。同时,引入第三方评价,让群众参与监督,实现真扶贫、扶真贫。(王方方)